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,承载着祭祖、踏青等习俗,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。智达里社区以“一伞一韵 悠悠清明”为主题开展志愿活动,旨在传承传统文化,增进邻里交流。活动结合油纸伞制作,让居民在绘制中感受传统手工艺的魅力,同时通过志愿者讲述清明习俗,倡导文明祭祀,弘扬时代新风。此次活动不仅丰富社区文化生活,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,营造和谐温馨的社区氛围。
统计2301毕梦琳
参加了智达里社区“一伞一韵 悠悠清明”志愿活动,我收获颇丰。在活动中,我了解到清明节不仅是一个祭祖的日子,更是一个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节日。通过聆听志愿者讲述清明习俗,我明白了文明祭祀的重要性,也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。最让我难忘的是和社区的老人一起绘制油纸伞。在绘制过程中,我感受到了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,也体会到了老一辈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坚守。这次活动不仅让我学到了知识,更让我感受到了社区的温暖和邻里之间的亲情。
作为一名学生,我深刻认识到传承传统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。我会将这次活动的感悟传递给身边的同学,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文化,让传统文化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焕发出新的光彩。
统计2301朱沁蕊
这次志愿活动对我的个人成长也有着重要的意义。首先,在公众面前讲述PPT极大地锻炼了我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。以前我总是会在众人面前紧张,说话也会结巴,但经过这次活动,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组织语言,以清晰、流畅的方式向大家传达信息。这种能力的提升将对我今后的学习、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。其次,在与老人互动和共同完成油纸伞绘画的过程中,我的团队协作能力也得到了锻炼。我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,尊重不同的想法,并且在团队中积极发挥自己的优势,以达到共同的目标。这对于我适应社会、融入集体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。再者,活动中的合影留念不仅仅是一张照片,它更是一种纪念,是对这次志愿活动中所有美好瞬间的定格。看着照片上的自己和老人们、其他志愿者们开心的笑容,我内心充满了成就感和满足感。这种满足感源于我能够为社会做出一点贡献,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一份力量,但它所带来的价值是无法用言语来衡量的。
“一伞一韵,悠悠清明”志愿活动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经历。它让我在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,学会了关爱他人,提升了自我能力,更重要的是,它让我明白了作为一名志愿者的责任和意义。我希望今后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这样的活动,继续传承传统文化,传递爱与温暖。
数学类2402王东祺
青砖黛瓦间,油纸伞骨轻叩时光的回响。当传统清明遇上非遗伞韵,这场社区活动宛如一滴墨汁落进宣纸,晕染出跨越时空的文化共鸣。作为志愿者,我在这场一伞一韵,悠悠清明的活动中,既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,也感受到了文明传承的重量。PPT演示时,老人们专注的神情让我动容。从寒食冷餐到植树踏青,从焚烧纸钱到网络祭扫,当传统习俗与现代文明在幻灯片上交汇,我看到的不仅是祭祀形式的演变,更是代际观念的和解。当讲到油纸伞以竹为骨、以纸为肤的制作工艺时,几位老人突然激动地分享起年轻时撑伞走雨巷的记忆,那些泛黄的细节像被春雨唤醒的种子,在现代语境里重新生根发芽。绘伞环节更是意外的惊喜。原本以为需要引导老人作画,没想到王奶奶画的杏花村酒旗,李爷爷勾勒的纸鸢风筝,皆带着岁月沉淀的美学直觉。当我教他们用防水颜料固色时,老人们反过来提醒我:伞面要留白,跟咱写对联留天头地脚是一个理儿。
竹柄在掌心传递温度的瞬间,我突然读懂了非遗传承的真谛——不是单向的教授,而是双向的唤醒。暮色四合时,老人们撑着自己绘制的油纸伞在社区长廊漫步,伞面上的风筝、柳枝、青团在路灯下摇曳生姿。那一刻我明白,文明祭祀不是简单的形式革新,而是让传统在新载体上找到归宿;文化传承也不仅是保护旧物,更是让古老智慧在现代生活中继续生长。当雨丝落在伞面上发出沙沙声,我仿佛听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正在对话,而这滴答声,正是清明最动人的韵律。
数学类2405杨佳怡
这项活动最珍贵之处在于代际之间的文化传递。老人将毕生掌握的绘画技法倾囊相授,从调色比例到运笔力道,从图案寓意到布局章法,这些书本上难以尽述的技艺,在言传身教中变得生动可感。当我的拙笔跟随老人的示范,在伞面上留下歪斜却真诚的印记时,传统文化正以最自然的方式完成交接。
绘制过程中的每个细节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密码。老人讲解梅花五瓣象征五福,竹节寓意气节,这些图案不再是简单的装饰,而是先人生活智慧的结晶。我们调配的不只是矿物颜料,更是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;描绘的不只是花鸟虫鱼,更是绵延千年的精神图腾。
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,这样的手工创作提供了难得的心灵沉淀。与老人并肩作画的三小时里,时间仿佛被拉长,都市的喧嚣渐渐远去,取而代之的是笔墨与宣纸摩擦的沙沙声,是颜料在水中化开的细微声响。这种专注的手工体验,恰是对浮躁生活的一剂良药。
当完成的油纸伞在阳光下缓缓转动,传统与现代的光影交织共舞。这不仅仅是一次手工艺体验,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。老人将毕生所学绘于伞面,我将新时代的感悟融入笔端,两代人的情感与智慧在这方寸之间相遇、交融,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的生命力。